是思維?是格局?還是野心?
書架上有很多書籍都在探討這樣的議題,但多半從成功學或心智NLP的角度出發,卻鮮少是用剖析社會現象的方式來討論。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寫的『窮人的經濟學:如何終結貧窮?』這本書,試圖用研究的方式,設法為這千年難解的議題,找出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案。
書中提到富有與貧窮的差別,在於每一塊錢的運用,是用來創造未來大於一塊錢價值的投資(金錢、知識、健康、人脈),還是用來轉換成小於一塊錢的消費(娛樂、休閒、享受、奢持品),而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,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。
可能最近貧窮的議題頗熱,在網路剛好看到關於香港在十年前實境節目的一篇文章(窮人會窮,都是因為不夠努力?),讓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環境和模式一個星期,其中G2000創辦人田北辰也參加了第二季,放下光鮮亮麗的上層名流生活,去擔任一名社會底層的清潔工。
結果原定一週的體驗,他卻在第二天就決定退出,不是因為酬勞與努力不成正比,不是因為眾人對清潔工不自覺的眼光,也不是因為居住租金不低卻非人住的空間裡,主要原因是,這過程徹底改變了他「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」的價值觀,原來很多窮人是比他還努力的,卻比一般人少了很多選擇,而註定被困在貧窮中。
這或可解釋了「窮人的經濟學」中提到的貧窮陷阱,未來的收入無法超過現在,好不容易賺到的微薄收入,卻因為吃飯通勤租屋等生活必需開銷去掉大半。而最應該避免生老病死風險的他們,不能或不願把剩餘的寶貴資金,拿去購買看似有去無回的保險,所以一旦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故,家庭支柱瞬間垮掉,更是難以承受之重。
其實話說回來,我認為在資本主義下,「消滅世界上貧窮」這種事根本不存在,就跟人人發大財(好敏感)一樣不可能,因為貧與富是個相對的概念,當大家擁有的相同時,不但消滅了貧,也消滅了富,這就像電影王牌天神中,代理上帝的金凱瑞應許了每個人的願望,結果人人中樂透,所以平分獎金只有17美元。
當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月薪100萬,就沒有人真的是有錢人了,因為到時候一個雞腿便當可能要3,600元,一部入門款國產車可能要3,000萬元,在台中買一間三房華廈4.5億元....
最終人均GDP與所得其實都不是幸福的相關指標,當然這邊還有很多因素,不過如果要拿經濟指標來看,與幸福感與否相關性較高的應該會是「吉尼係數」了,也就是社會的貧富差距,輕則造成社會對立,重則抗爭內戰,若全球性的發生,甚至是世界大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