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

投資ETF的兩個小盲點

  最近小葉子迷上玩遙控車,電池用的很兇,這天又要我陪他去7-11買電池,而我們住家附近走路就能到7-11、全聯、連鎖五金行等通路,想說正好來個機會教育,讓他明白商品在不同通路的差價。

  「你覺得一樣的電池,在這三個地方賣的價格會一樣嗎?」出發前我先問他。

  「應該有差一點吧,五金行和全聯應該比較便宜。」他說。

  於是我們先從7-11找到四顆裝的國際牌電池當作標準,售價75元,之後在全聯找到一模一樣的產品,售價只要50元,而到了五金行,更只要39元。多走不到50公尺,不同的通路,價格居然差了快一倍。


  看見他不可置信的眼神和恍然大悟的表情,我感到充實而欣慰。

  同樣的商品,在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,不同階層就是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價格。

  好啦,其實我要說的是ETF。

  這兩年來,投資大眾開始對ETF商品的喜好和接受度越來越高,從早期的0050台灣五十和0056高股息,到之前最夯的陸股二倍ETF,一直到近期的主題式ETF,如公司治理、ESG、AI、5G,都紛紛掀起一波熱潮。

  不過,投資人對這類商品卻有些迷思,這邊提出來討論。

  首先,最常見的就是折溢價。

  ETF的性質有點類似基金,只是它募集來的資金,得要依照比例放在特定追蹤的股票裡面,ETF的表現,基本上就是成分股票的表現,股票漲ETF就跟著漲,股票跌當然ETF也就跟著跌。不過他與一般開放式基金最大的不同,在於它除了可以用申購和贖回外(也就是初級市場,但有最低張數限制),還可以在市場上直接買賣(也就是次級市場,方式與股票相同)。

  正因為這樣的特性,申購贖回用淨值,買賣則由市場價格決定,但當有價差的時候,法人和大戶會在其中套利,市價高於淨值,就在市場賣出放空,同時向投信用現金或實物申購,直到中間沒有價差為止,也因此總能讓兩者價格亦步亦趨。下圖是台灣50的線圖,兩者就幾乎完全趨於一致。



  可是,凡是都有例外。剛剛說要有可以套利的管道,才能維持兩者價格收斂,不過如果一旦這管道失靈了,就可能產生偏差了。例如最近富邦VIX,因為投信發行的額度已經滿了,也就是說不能再讓大家申購,大咖們沒了套利管道,價格就很容易失真了。

  近期不知是網路還是甚麼地方的鼓吹,很多投資人不斷想要加碼,把價格拱在高點,市價都比淨值高了超過30%以上,也就是用貴了三成的價格去買到一樣的東西。所以交易所和富邦投信也都不斷提醒大家,購買之前要睜大眼睛,才不會遭受莫名其妙的損失。


  果然在市場冷靜下來後,市價快速萎縮往淨值靠攏,短短三個交易日30%的溢價就憑空消失了,融資甚至絕望出場大減16萬張以上,可謂是血本無歸啊。

  另一方面,剛上架的00861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,市場炒的沸沸揚揚,上市第一天居然也「不負眾望」的大漲超過7%,當初在IPO認購的人都笑開懷,沒認購的人只好在上架第一天才去追價,偏偏沒有注意到淨值其實不到20元,才第一天就買貴了,同樣地,今天就打回原形了。


  查詢網站:Money-Link富聯網

  那折溢價的資訊要去哪裡查詢呢?上方是Money-Link富聯網的功能,可以即時預估淨值,並與當下市價做比較,清楚看出折溢價的幅度。下次要布局ETF時,可以用這網頁先看一看,才不會買貴了喔。

  除此之外,有些投資人還會有個迷思,同樣的市場,會偏好買比較便宜的ETF。

  舉例來說,最近台股漲到11668點,假設投資人手上有100萬資金,想要進場買ETF,與指數連動最高的當然就是台灣五十指數了。這時候,有兩檔ETF都是追蹤台灣五十指數,一檔93元,一檔只要53元,大家會選擇哪一檔呢?十位裡面可能有八位會選擇便宜的那檔,畢竟感覺價格比較便宜,空間可能比較大。

  不過,真的有差嗎?


  就以0050台灣五十和006208富邦台五十這兩檔而言,追蹤的都是台灣五十指數,也就是前50大市值的公司,不管買哪一檔,這段時間的漲幅都是一樣的。如果八月初兩個人同樣100萬進去買滿,當時一檔是78.5,一檔是44.5,但是兩檔最後都是賺到19萬塊,跟股價高低沒有任何關係。

  結論是,真正要比較的是兩者的規模(有沒有清算風險)、費用率(長抱費用貴不貴)、交易量與掛單量(買賣容不容易),而不用管股價高低喔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