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時最容易忽略的風險是甚麼?不是價格波動風險,也不是信用風險,因為那幾乎都是顯而易見的。我認為最容易被忽略的,是流動性風險。
2008年金融海嘯來時,許多的債券型商品,其實並沒有發生財務上的風險,而是因為流動性風險,大家恐慌急著賣出,原價賣不掉,打折再賣,這也是為何原本應該保本的商品突然都不保本了。事實上,當時很多商品放到恐慌過了之後,很快就反彈回應有的價格了。
因此在投資上,除了基本面分析、技術面計算,在投資的時候,也要考慮到是否有退路,否則如果發生了類似的流動性風險,價格修正的幅度恐怕不是從這些分析可以推導出來的。
這次基亞事件,看到他從479元,一路跌14根停板,來到130元,已經將近縮水至四分之一的價格,這種跌法,在台灣現在相對較為成熟的市場,是較為罕見的狀況。而就每天掛單跌停賣出的張數高達萬張以上,成交量卻只有五張的情況下,看來還有得跌了。這不是一整房間的人擠一個窄門而已,這根本是小巨蛋火災,卻只開放一個小窗戶讓大家逃難而已。
追根究柢,跌的起因是失望性賣壓,這部分就不多加討論,跌的很應該。但是跌幅如此之大,跌速如此之快,恐怕就不是基本面的答案可以解釋了。前波基亞起漲,是因為主要競爭對手新藥測試失敗,讓基亞有望開發出第一個肝癌用藥,於是想像力讓股價起飛飆漲。
反過來,既然基亞的期中測試未合格,開發時程拉長,理應跌回前述的起漲位置附近,從頭開始,算是合理。但孰料在金管會要求交易所將基亞列為管理股票,要買賣得要先入錢和圈存股票,在原本已經不大的流動性上,雪上加霜,股價想要爆量打開,更是難上加難。
所以基本面的變化是決定了方向,但幅度和速度,則是流動性的推波助瀾。
不過金管會這動作算是相當正確,因為這波主力嚴重被套牢,預收款券此舉可以避免主力為了快速解套,利用人頭戶大量敲進買單,出脫主要帳戶持股,然後讓人頭戶惡意違約交割,讓券商吞下風險。
至於投資人遇到這種狀況,究竟有沒有救呢?
除了每天掛跌停賣出外,還可以利用其他的工具來扳回一城,例如認售權證就是很好的補救工具。事實上,當基亞開始跌停時,聰明的投資人也開始大買認售權證,來規避崩跌的風險,甚至說不定反手獲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