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

外銷創新高,與我何干

  「103年外銷訂單創歷史新高!」


   早報又見這樣一則好消息,相信大家看到該是一陣舉國歡騰普天同慶好棒棒了。想起去年約莫同樣這時候,報紙也是類似的標題,我也寫了篇文章(訂單創歷史新高,那還不飛上天 )。當然時間久了,大家也忘記的差不多了,就在複習一下囉!


  沒錯,外銷數字的確是創新高,不過首先,就成長率來看,撇除金融海嘯的2008到2010這段時間不看,趨勢而言是微幅向下的,也就是說進步空間越來越少了,慢慢進入一種低度成長的狀態,這是一個疑慮。

  更大的疑慮是,這些訂單,能為國內帶來多大的效益,尤其是就業率與薪資的部分。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,外銷訂單總額這十五年來是不斷攀高,但就如剛剛說的,幅度越來越趨緩,但相對而言,這些訂單根本在海外生產的比重卻從13.3%拉到52.6%,相當地驚人。


  國內接單,海外生產出貨,這模式對企業獲利而言是好的,但工廠都在中國、東南亞等地,員工除了少數台幹之外,多用當地勞工,相對地大幅減少了台灣本土的就業機會,當然也就降低了平均薪資水準。這也是為何大家覺得甚麼都漲,薪水卻停滯不漲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  就業和薪資雖然是落後指標,但反過來說,當大家錢領的多,也就容易花的多,消費也就帶動內需市場,形成一種良性循環。但現在這個循環並不存在,反而成了越來越緊縮的狀況,沒了荷包也刷不起名牌包。

  產業外移是個難以阻擋的趨勢,不過這也不是政府無能或是企業主無良的問題,1935年日本學者就提出的「雁行理論」,早就預測了這一切。

"雁行理論
 -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松要(Akamatsu)提出。指某一產業,在不同國家伴隨著產業轉移先後興盛衰退,以及在其中一國中不同產業先後興盛衰退的過程。"
 
  最早歐美是生產重地,之後人事與原物料成本提高後,轉移至日本,而後再轉移至亞洲四小龍,再轉至中國,富士康一堆跳樓事件後,目前則轉至東南亞為主。相信未來不久,這個高速發展的值日生,應該會輪到非洲國家了。

  而主政者要做的重點,不是如何綁住這些產業,而是如何讓產業升級不易被取代(如台積電)、或是產業轉型(如柯達)、培養前瞻性產業(如生技醫療)、甚或是著重在內需市場(如觀光、文創)等,而不是在砸大錢搞甚麼幾兆幾星的,或是壓低匯率救出口商的老掉牙招式啊(看看瑞士放給法郎升值30%,沒在怕勞力士賣不出去的)。

  對了,剛剛說的103年海外訂單比率是52.6%,是全年平均,而這數字在最新的12月份是多少呢?已經高達57.5%了,沒錯,是57.5%啊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