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

兒子當老闆了

  「兒子,你的公司又發紅利來給你囉。」


  自從兒子每次過年有壓歲錢以來,就幫他開辦了個證券戶頭,將他的錢變成了公司股票,每當除完權息,現金股利撥發下來時,我告訴他,你的公司今年又幫你賺了多少錢了,他就開心地不得了了。


  其實金額不算多,報酬率也不算太高,但對他而言,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概念。喔,原來錢花掉是會沒有的,但把錢省下來拿去投資,錢是可以變多的。於是,每年拿到壓歲錢,他並不會想拿去買甚麼玩具或是零食,反而是拿給我去幫他買更多股票。(說來汗顏,我小時候拿到壓歲錢,就是去買玩具槍、遙控車、看電影、買糖果的)

  當然,前提是,他要對錢有感覺。

  我所謂有感覺,並不是眼裡只有錢,而是知道錢得之不易,且是有限的資源。很多父母很疼愛孩子,所以會用錢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(想要嗎?爸爸買給你。),但對小孩而言,只會覺得他想要甚麼,就會有東西出現,不知道那是用錢換來的,而錢又是爸媽用青春歲月換來的,要他們珍惜這些東西,很難。

  於是,我幫兒子準備了一個錢包,一個撲滿,一個證券帳戶。

  錢包是「消費」,負責他個人日常的額外花費,想買零食糖果玩具,由他自己決定。

  撲滿是「儲蓄」,是為比較大的目標努力,想買貴重的物品,可以與我共同討論動用。

  證券帳戶則是「投資」,則是將壓歲錢等額外收入,存入股票增加未來現金流。

  接著,我幫他安排了一份工作:每天晚上要整理和擦拭家中所有的桌面。當他確實完成後,在隔月月初發給他薪水200元。(我很嚴格的,曾經有個月漏掉好幾天沒擦桌子,當月就停發薪水,呵呵,我是慣老闆。)領到薪水後,他會拿一半放入錢包,一半放入撲滿,清清楚楚,日常生活必須以外的開銷,由他自己決策和出錢。(但有例外,如果買我認同的書,我會贊助一半的金額,當作鼓勵。)

  這樣一來有甚麼好處呢?

  最大好處是,自此之後,我們跟他都不曾在商店或玩具店,為了要買甚麼而爭吵。因為是他自己的錢,他會考慮的比我們還清楚。有次他要買「建達巧克力」,還在算7-11和全聯差多少錢,不同包裝的單價哪種比較划算,比我還精哪。(唯一可能造成不愉快的,是有次他為了要不要買某個玩具,實在考慮的太久了。)


  其次,他自己花錢買的東西,都會特別珍惜。以前玩具都是人家送的居多,而書都是我們付錢的,東西保存狀況很差,總是亂丟。而現在對於自己買的玩具和書,則是特別珍惜,缺個角都會心疼。(然後,其他的還是亂丟。)

  而且,他對東西的價格有感覺,即使是我們付錢的部分,如電影票、遊樂場、門票、吃飯,他也會知道怎樣叫貴,怎樣較划算。一部電影價值幾條巧克力,一頓飯價值幾罐果汁等。

  我們都知道先別急著吃棉花糖,但直接跟小孩說棉花糖的故事,似乎並不會有效果。透過這種實際運作的方式,似乎反而一舉數得啊。

  最後,即使要讓他對錢有感覺,卻也別因此而感受困乏的恐懼。「我們沒有錢!」「你知不知道錢很難賺!」「我們家買不起那麼貴重的東西!」這樣的話,多半會給孩子對錢產生太大的壓迫感,反而變成陰影,就過猶不及囉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