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

你會賣出哪檔股票啊?

  這天早晨,台股開盤之前,你享用完漢堡與奶茶後,順手滑了一下手機新聞,看到關於國際市場風險加大,慎防黑天鵝出現的標題。手上抱有三檔股票的你,心裡覺得毛毛的,還是來減碼一些股票,換成現金落袋為安好了。

  而這三檔中,有一檔目前獲利10%,一檔還不賺不賠,一檔虧損10%,請問您會從哪一檔股票下手呢?

  這個決定的過程,看似與經濟扯不上關係,比較像是個人的價值判斷,或是心理學的範疇,但事實上,這些卻成了今年經濟學上的熱門話題,因為今年十月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就是由研究這些理論的塞勒所獲得,這門學問,稱為「行為經濟學」。


  塞勒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,而芝加哥大學可是古典經濟學派重鎮,古典經濟學是基於人們是理性的動物,會依據事實做出正確的決策。塞勒則偏偏不這麼認為,他認為人的行為常常是有限理性,甚至是非理性的逆選擇的。

  以下是他認為人們在投資時容易掉入的心理陷阱:

稟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:

  大多數人一旦買了某檔股票,就會在心中把這檔股票的價值拉高,即使股價表現不如預期,也總覺得市場遲早會還給他公道。

損失規避(Loss aversion):

  手上股票出現下跌虧損時,投資人寧可長抱,不賣就不算虧錢。真的需要賣出持股時,往往會從賺錢的股票開始賣起。

過分自信(Overconfidence):

  當獲利的時候,大家往往認為是自己選股的能力出眾,但虧損的時候,則認為是市場出了問題。而當前次操作獲利時,會更有信心,下次交易容易放大槓桿,輕忽風險。

錨定現象(Anchoring):

  投資人容易以過去的高低價作為參考點:曾經跌到5元的股票,也會想要等到回到5元才願意買進;曾經漲到200元的股票,則會期望到回升到200元才肯獲利了結。

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:

  從投資上賺來的錢,心理上覺得是多出來的,因此也在操作上也容易更冒險。事實上,不管任何一分錢,其實該有相同的風險和投資報酬屬性。

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:

  人們傾向尋找支持他們想法的證據,也就是手上持有某檔股票時,只會去看相關利多,或是看好的投顧報告,而忽略利空消息。

  或許你會認為,經濟學家都是理論的,真正運用在實務上,究竟可不可行呢,那又是個大問號了。沒關係,數字會說話,賽勒成立了的一檔基金「富勒與賽勒行為小型股票基金」,運用了他所主張的邏輯,逆著人性的錯誤操作,與羅素2000指數(小型股票)和同類型基金比較如下:


  不管是短期今年以來、一年、三年、五年,塞勒的基金績效都明顯優於羅素2000,也打敗市場同類型平均。這樣的結果,反非理性行為的操作模式,擊敗了數據分析的操作模式,或許就間接證明行為經濟學,或許比計量經濟學更貼近真實的世界吧!

  開盤後,也幫自己換上塞勒的腦袋,冷眼觀察自己對持股操作的反應和行為吧!

沒有留言: